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
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!
当前位置: 主页> 戏曲新闻> 戏曲新闻>

玉垒花灯戏 从秦腔和川剧中脱颖而出

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,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,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。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一带,又称为“玉垒花灯”。它的唱法也比较独特,不象秦腔那样的板腔,而是以角色腔加各种感情腔,再加上表现特定戏剧动作的民歌小调共同组成了该戏的唱腔形式。

玉垒花灯戏,最早约出现在17世纪末(明末清初年间)。文县和四川接壤,这里的先民有许多是从四川迁居过来的,最早的花灯戏就是从四川带来的一种小秧歌剧,剧情比较简单,人物不多,唱腔也较单一。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,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完善,表演程式上借鉴了秦腔、川剧的特点;音乐唱腔上吸取了陇南民歌、小曲音乐等特点,使花灯戏从最初的秧歌剧中脱胎而出,成为一种较大型的戏曲剧种。

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:一是有人物故事的“丑、旦剧唱”,被称为地花鼓、竹马灯、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;二是“联臂踏歌”的集体歌舞,习惯称为“摆灯”和“跳灯”。这些地花鼓、花灯等民间歌舞形式,经过长期的演变,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,逐渐发展成花鼓戏;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,搬演戏曲故事,被称为“灯戏”和“花灯戏”。

玉垒花灯戏

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,及历史、经济、文化发展的不平衡,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、音乐素材、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,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、声腔结构、表演特点上,都各有特色,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。

玉垒花灯戏

本文《玉垒花灯戏 从秦腔和川剧中脱颖而出》地址://www.feritterzi.com/news/201904/35077.html

上一篇:听着汉剧跑马拉松 下一篇:咸阳萍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送戏下乡惠民廵回秦腔演出
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