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
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!
当前位置: 主页> 戏曲新闻> 戏曲新闻>

中国艺术节舞台上时代楷模引发共鸣 家乡戏唱家乡人

明晚,黄梅戏《邓稼先》将在上海群众艺术馆上演,忙碌地走台彩排之余,主演刘国平见缝插针再度翻看邓稼先的传记,通过他夫人整理的他俩为数不多的生活点滴,试图走进这个把生命献给核弹事业,献给“强国梦”的科学家的内心世界。

无独有偶,苏剧现代戏《国鼎魂》上演前日,剧组抵达上海后第一件事便是来到上海博物馆大克鼎前,主演王芳久久凝望着,感慨道:“不知为何,哪怕仅仅是望着它,就能感受到一份历史的厚重,体会护鼎人坚守的心。”

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,有一批时代的楷模,通过一部部优秀的作品,向我们慢慢走近,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们被写进了芭蕾舞剧《敦煌》和沪剧《敦煌女儿》,老百姓亲切称之为“太行山上新愚公”的李保国被写进了河北梆子《李保国》。这些时代的领路人,让人们看到“平凡人的不平凡”,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就在身边。

“上海女儿”好样的

八年磨一戏,用上海声音唱响大漠孤烟中对中国传统瑰宝——敦煌壁画的坚守,沪剧《敦煌女儿》呼之欲出。即便马上就要亮相十二艺节,精益求精的茅善玉仍是“不满足”,排练厅里,特地赶来探班的樊锦诗看着台上的“樊锦诗”,劝道:“侬来,稍微歇一歇。”

“大考”在即,《敦煌女儿》大有要精修到上台最后一秒钟的架势。集中观看了近期的演出录像,各部门间相互纠错,“照镜子”寻差距、补不足。25日,还要开拔去江苏海安大剧院进行全景版预演。

樊锦诗曾说:“敦煌不是某一个人的努力,而是凝结了几代人的奋斗和奉献。”《敦煌女儿》一路走来受益于“敦煌人”坚守初心、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指引,也完成了沪剧从“小儿小女小情调”到“大海大漠大事件”的格局转变。

同样都是上海的女儿,樊锦诗大半辈子“坚守”在大漠孤烟中,为着敦煌那些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壁画。而茅善玉这辈子也就做了一件事——站在舞台上,让上海的家乡戏传唱下去。

毕生献给“强国梦”

要有多坚定的意念,才能从事着一份从无到有的工作,并且即便对最亲最爱的家人都“守口如瓶”。彷徨失败时,不能说;成功喜悦后,不能分享,父母、娇妻、孩子都远在千里之外,几十年岁月相逢不过刹那间。但就有人守住了这样的清苦,埋首于核弹、氢弹的研发,只为一份科学事业,一个心中的“强国梦”。

黄梅戏《邓稼先》聚焦的就是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,以及他们为实现“强国梦”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作出的巨大贡献。这部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排的作品紧扣“讴歌党、讴歌祖国、讴歌人民、讴歌英雄”的主题,深情讲述了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感人故事。邓稼先本就是安徽人,演出通过“家乡戏唱家乡人”的方式,以优美的唱腔、感人的剧情、精彩的表演,引来观众共鸣。

剧中扮演“邓稼先”的刘国平表示,黄梅戏以往的经典剧目基本是《女驸马》这样的传统轻喜剧,像这样展现科学家形象的现实主义题材很少见,“我们反复琢磨,去贴近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,然后贴近他们的内心。”同时他也表示,希望能把邓稼先这一代人的爱国情怀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。

太行山上“新愚公”

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,用了35年,双脚走进太行山,让140万亩荒山披绿,10万多农民脱贫,创造28项科研成果,推广36项实用技术……他用信念、知识、热血和生命,达成了“为百姓做事”的心愿。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是“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,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,太行山上的新愚公”。

根据李保国先进事迹改编的河北梆子《李保国》,通过其生命进程中的人生轨迹和精神片段,深入挖掘了这位“新愚公”的情怀和精神高度。不同于其他时代楷模、不同于其他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,李保国真正将自己投入这份“垦荒”事业,甘于牺牲、甘于奉献、甘于为农民付出一切。

“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”、“把我变成农民,把农民变成我”这是李保国的心声,也展现了他灵魂高度和人生价值坐标。这样有血有肉的人物,这样质朴却又动人的誓言,用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唱响,让人热血沸腾。据悉,作品中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手法运用也很巧妙。现代的舞台美术呈现传统的戏曲美学,运用多媒体影像、虚实结合的布景、演员生动的表演,将典型英模人物艺术化处理,把真实感带给观众。(记者 朱渊)

本文《中国艺术节舞台上时代楷模引发共鸣 家乡戏唱家乡人》地址://www.feritterzi.com/news/201905/36463.html

上一篇:2019广东戏曲特邀展 剧种丰富传统韵味足 下一篇:没有了
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