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
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!
当前位置: 主页> 戏曲新闻> 戏曲新闻>

八年磨一戏 沪剧《敦煌女儿》背后的故事

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“文华大奖”的参评剧目,原创大型沪剧《敦煌女儿》正抓紧最后半个月的时间反复打磨,无论是演员走位、演出字幕还是乐队演奏、舞美调试等各个环节都毫不松懈,一部《敦煌女儿》的背后,有目共睹的是上海沪剧人乃至戏曲人的用心与匠心。今年,除了在十二艺节亮相,《敦煌女儿》还将在全国进行多场演出,对于这部戏走过的8年路程,每一场演出背后都有许多不得不说的故事。

回顾一路创排的艰辛,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用了“历练”二字形容。的确,从最初在报纸上看到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事例,沪剧院想要挖掘这个人物故事的念头算起,已经过去了8年。几度更换编剧,六度下生活采风,大漠黄沙是《敦煌女儿》永不磨灭的底色。莫高窟是樊锦诗的职业生涯起点,也是上海沪剧院提升剧种高度和人文内涵的新起点。导演张曼君表示,在她多次到敦煌采风与樊锦诗接触过程中,她看到了樊锦诗温和的笑容下,在困境甚至灾难面前的那种笃定、从容的精神,这也是“敦煌人”的宝贵品质。今年9月,上海沪剧院受到兰州市政府的邀请,将首次前往敦煌,在敦煌文博会期间,将《敦煌女儿》的故事演给敦煌儿女看。

首演至今,《敦煌女儿》已经在大大小小的剧场演了约50场,其中大部分都是条件有限的社区剧场或学校礼堂,俗称“赤膊舞台”。很多场地由于空间有限,舞美布景和多媒体根本无法正常安装,主创人员只能在开演前向观众打招呼,希望大家理解。但哪怕是这样的环境,哪怕是开始被人质疑故事没有戏剧冲突的剧本,演了这么多场下来,观众只会越来越多,几乎没有提前离场的情况发生。

主演们都表示,在“赤膊舞台”演出离观众更近了,每每看到观众全神贯注的目光,演出的劲头更足了。没有舞美转移观众注意力,逼得演员们更加卖力,往往一场戏下来,戏服就已经湿透了几次。5月30日和31日,《敦煌女儿》将于十二艺节期间在美琪大戏院演出,作为上海出品的三部原创大戏之一参与角逐“文华大奖”。(记者 赵玥)

(摘自 《新民晚报》)

本文《八年磨一戏 沪剧《敦煌女儿》背后的故事》地址://www.feritterzi.com/news/201905/36095.html

上一篇:京演集团迎来十周岁“生日” 20出大戏将亮相京城12家剧院 下一篇:梅花奖对演员有怎样的要求?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委这样说——
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